端午节的由来:最早仅仅我国古代时期百越一代区域的公民对“龙图腾”的崇奉,后来在我国战国时期楚国闻名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之后,端午节就变成了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一词最早呈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最初、初始的意思。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天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化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利日子,龙及龙舟文明一直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前史中。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建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杀,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留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留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与新年、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明在国际上影响广泛,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区域也有道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同意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当选国际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