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擅长道术。有一年中秋夜,他旅居佛寺,和其他旅客一起过节。有人说起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引得大家艳羡。
周生说我能把月亮给你们拿下来。他找了几百双筷子,用绳子编成梯子,说,我将登梯取月,你们瞧好吧。然后把自己关进一个小黑屋。
大家走到院庭里等着。不多时,月亮没了。这时周生喊道:“我回来啦!”大家又跑到小黑屋里,见周生掀起衣服,露出了月亮的一角,小黑屋马上就变亮堂了,而寒气则深入在场每个人的肌骨。
这是唐代传奇小说集《宣室志》里一个关于玩月的故事,我们能从中读出一份质朴的喜悦,或者叫做过时的浪漫。
从农耕时代走来的传统节日,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势必要而且已经在转型了。中秋节就是这样的节日,怪力乱神式的玩月,在新科技的推动下,正升级为2.0版。这样的中秋,你值得拥有。
过去,“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现在,月圆这天,人类能去天文台用光学望远镜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那些像“酒窝”一样的环形山,凹地形成的朦胧月海,如同东非大裂谷带一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以及月面辐射的美妙“橘子纹”,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果有小孩,父母在赏月的同时别忘了科普教育。而两个人的浪漫时光则是现场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即便一个人,也可以买一个望远镜在家中独自赏月,要的就是那份像月亮般与世无争的清净。
赏月之余,品味古俗也是过节必备。互联网的发展让中秋有关的知识可以信手拈来。而且,早在千禧年,中秋节就已经触网了。
2000年时有媒体盘点互联网给中秋节带去的新意和趣味,列举了当时不少介绍中秋民俗的网站。比如文化空间(),除了介绍中秋典故、月饼来历、嫦娥奔月的故事外,最有特色的是“这个中秋真好玩”栏目,可以往该网站发电子邮件来给嫦娥起个新名字,如果有幸成为10个最精彩命名之一,就可获得一份精美的奖品。
这个网站早就打不开了,“中秋真好玩”的简单应用升级换代为更多、更好玩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比如,不久前淘宝保险和安联财险联合推出的一款“赏月险”,看不到月亮被保险人能获得赔款,所谓“月亮不陪你,我赔你”。这款保险推出8天就赚了近40万元保费。不管是不是营销噱头,这个好玩的创新,客观上确实有助于提醒人们重又关注起久违的秦时明月。
打开邮箱,朋友寄来一盒电子“月饼”。按照提示操作下去,“月饼”被切开后,就分成数层祝福语:第一层是“幸福”、第二层是“欢乐”、第三层是“美好”……“月饼”越大,层次就越多,包含的祝福也就越多。
过去苏东坡吃个月饼就能生发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兴致。今天的人已经非常困难吃下一个完整的月饼了。那好,给您一个光能看不能吃的电子月饼。
和面、调馅、打鸡蛋、烤箱烘烤……这一系列的做月饼流程在网上被一一再现,而做饼人需要做的只是依次点击鼠标。当然,除了这些正规流程之外,做饼人还可以自由选择自身喜爱的口味,并对做好的“月饼”加以各种装饰,从表皮上的花纹一直到包装的礼盒,都能够直接进行自主选择。
不过,不真吃点儿月饼可不算过节。10年前,我们大家可以登录这一个网站:。这是当时惟一与邮政部门合作进行网上月饼销售的网站,可提供全球月饼邮寄服务。
10年后,这样的形式已经烂大街了。现在更时兴的是利用物联网时代的先行者——二维码技术买月饼、送月饼。
消费者无论在某个月饼品牌的门店还是在网店,购买月饼后可以直接收到二维码电子月饼券,再用短信转发的方式赠送给亲友。亲友去门店一刷,就能获取月饼了。
对于农耕社会的主体——农民来说,农历八月十五,水稻正在孕穗,这时正处于农活第一次较长间歇期的中间。全家人团聚具有现实合理性。
如今,乡土中国正迈向城市中国,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团聚却变得稀缺。
难怪有人感叹,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流逝。但是,时代在变迁,团圆的情怀不会变,只要合适的方式激活。
“哈罗、哈罗,我在武汉,不能回家,在中秋到来之际,祝你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远在武汉的安徽人马勇滔给朋友陈辉民发来微信语音祝福。这让陈辉民感到很新鲜。
马勇滔是安徽铜陵漂在武汉的打工族。他不仅给好友发去了语音祝福,还给家人发去语音:“爸妈身体还好吧,中秋回不来了,国庆一定回家,让姐多回家,帮你们多做点家务吧。”
像马勇滔这样的身在异乡人千千万万,在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阶段,团圆成了奢侈品。还好,新技术的发展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弥补相关缺憾。比如微信提供的语音对讲、图片视频交流功能,比起打电话、发短信,更多了些直观可见的情感表达。
从短信到微信,从文字到语音,通讯的发达让节日祝福更加多样化、迅捷化。中秋节2.0版本上线至今,应该说初步实现了古老节日现代化的任务,更证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努力跟上创新的步伐,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中秋节将来升级到3.0、4.0、5.0版本,都不在话下。(制图: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