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每年阴历初五,人们为了留念屈原投身泪罗江,而形成了一个节日。随后,端午节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并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同意我国端午节列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首个当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关于端午祭的来历,近代许多学者都有所考证,比方胡适、闻一多等,但端午节终究是什么来历,前史烟云遮眼,对错难有结论。或许,经过端午节来历的前史故事和人物,能够井蛙之见。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载,五月初五留念介子推。蔡邕描绘了一段话,粗心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果腹。后来重耳回国登基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屡次呼喊,介子推拒不下山。后来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为了留念介子推,晋文公命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以为端午节最早是留念介子推的。